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规划思路报告会在湖北宜昌召开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规划思路报告会于4月11~13日在湖北宜昌市召开,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主办,湖北省经信委、湖北兴发集团协办,有2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工信部原材料司宋显珠副司长主持开幕式,湖北省经信委欧阳万坤主任到会致辞。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李勇武会长应邀参加会议并讲话。李会长指出,2010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全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历史最高的8.88万亿元,已是世界第一大化工生产国,第二大石油和化学工业生产国,22种大宗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不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国产原油2亿吨,只有36天消费量的储备能力。“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求:一要牢牢把握住中央提出的主题和主线,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二要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三要明确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特点,如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四要把握技术创新的制高点,以企业为创新主体,调结构没有技术创新支撑就是一句空话;五要突出责任关怀和环保责任,推动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蔡荣华处长的讲话指出,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3.6万家,700万从业人员,有几十个关联行业,产业链比较长,以及行业内消费为主的特点。“十一五”石化产业发展情况,经济规模扩大,1.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3800亿元利润,占全国工业利润的9%,产业地位提升;化工园区建设已成为发展趋势;结构上比较优化,如山东、广东、江苏和辽宁的石化工业产值占全国的46%;技术进步上有突破;节能减排任务完成得也比较好。2009年《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实施以来,我国调整了对外贸易政策,有86.4%的税则号进行了调整,降低出口成本230亿元;安排了588个技改项目,拉动投资3300亿元;出台了一些准入门槛和产业政策,产品标准上千项;修订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指导目录》,抑制产能过剩;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安排了75个技改项目,拉动投资60亿元。蔡处长认为,石化产业存在的问题,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监管不到位;企业自身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乙烯原料短缺,自给率50%,产品档次不高,高端品种少,低端品种过剩,还有各种制乙烯方法的后加工配套问题。下一步石化产业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大力度、切实落实好《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的各项任务;二是要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和指导目录(2011年本)》,促进转型升级;三是要强化宏观调控措施,坚决遏制重复建设,主要指煤化工;四是要坚持产业政策导向,强化规划布局;五是要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提高国债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今年国债投资项目重点放到地方;六是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把节能减排的工作落到实处。
工信部原料司陈司长分析了石化行业发展与面临的形势,介绍了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年均增长速率13%~15%,总产值16~18万亿元。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一是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二是产业布局调整,三是产品结构调整,要严格控制碱、农药产能过剩,四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五是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六是实施四项重大工程(烯烃原料多样化,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化肥农药结构调整——农药新产品比重由10%上升为15%,高毒农药比重由5%下降为3%,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本质安全度提升工程),七是大力培育发展化工新材料。在石化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中和企业家要关注的问题,一是结构调整问题,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接近9%~10%,经济总量还要翻番,要实现石化行业由大变强,自身调结构的压力较大;二是节能减排问题,有关部门会有硬性指标下达,石化行业是资源性行业,能耗物耗比较大,污染物产生量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三是资源的约束性问题,资源性原料涨价,如矿石、石油每月300亿元的涨价因素要消化,最终都要传递给消费者;四是关注民生问题,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监控化学品监督管理,以及食品安全,涉及石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领域,也涉及石化产业布局的调整上,在企业内部也要提倡对职工的关怀,加强培训和管理。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顾宗勤院长的讲话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工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一是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缓慢,能源资源安全、气候变化以及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我国面临着国际贸易的多重考验;国际环境、资源、金融等压力持续增大;二是“十二五”将是我国石化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我国石化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基地化格局基本形成,技术装备水平取得实质性突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化工业仍然大而不强,产业结构性缺陷仍然明显,落后产能比重较大,高端产品比重较低,产业集约化水平偏低,节能减排任务繁重,部分领域产能过剩严重等。“十二五”的发展应注重关注如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石化工业应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变”,即从规模化生产初级化工原料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石化产品转变,从分散经营向大型化、集约化、一体化转变,从粗放型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三是把创新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化工新材料将成为引领石化产业向高端发展的重要领域,新型煤化工技术示范推广,大型炼油、乙烯、化肥装备国产化;四是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利用外资水平;五是大力促进节能减排,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和过程排放控制技术,强化源头控制和过程管理,减少“三废”和二氧化碳排放,鼓励发展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
在专题报告会上,规划院的白颐报告了“十二五我国烯烃行业实施结构调整及科学发展的措施建议”,刘延伟报告了“十二五煤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及建议”,李志坚报告了“十二五煤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及科学发展的措施建议”,杨光亮报告了“十二五我国农药行业结构调整措施建议”,魏工程师报告了“危险化学品行业管理研究”,吴晓峰报告了“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编制内容解读”,张方报告了“我国化工新材料与精细化工发展形势分析”,陈瑞峰报告了“化工新材料在新兴领域应用的热点及趋势”。
“十一五”农药发展的回顾,主要特点:一是生产能力和产量处于最快速发展时期,2010年生产能力290万吨,产量234.2万吨(统计局的数据),产量年均增长17.6%;二是国内需求量无明显增长,2010年国内消费量30.2万吨(农业部的数据),年均增长1.5%;三是出口量高位增长,2010年出口实物量61.2万吨,出口金额17.7亿美元,年均增长7.5%和4.8%;四是产业集中度反而下降,2010年21家上市公司农药销售140.25亿元,占全国销售收入的8.8%,而2005年26家上市公司农药销售额占全国比例为14.4%,“十一五”期间有5家上市公司退市或退出农药行业;五是创制能力稍有起色,有27个创制农药获得(临时)登记(“十五”期间则有7个创制品种);六是重复建设和产品同质化严重,见表1。
表1 部分农药产品生产及登记情况
产品 |
原药生产厂家(工业) |
原药登记厂家(农业)* |
相关产品登记数 |
草甘膦 |
51 |
107 |
625 |
毒死蜱 |
22 |
46 |
1168 |
吡虫啉 |
24 |
43 |
940 |
百草枯 |
15 |
32 |
300 |
乙草胺 |
20 |
29 |
684 |
苯醚甲环唑 |
10 |
13 |
158 |
备注: |
*农业部门登记原药厂家已经剔除国外登记厂家。 |
“十二五”期间农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食品安全要求,2010年1月海南毒豇豆、4月青岛毒韭菜都是有机磷杀虫剂残留所致;二是资源环境约束,沪、浙、苏南企业向苏北、江西、安徽等地区转移,园区外企业向专业园区或化工产业集聚区转移,发酵产业向资源产地转移如阿维菌素;三是出口市场,主要是东南亚和南美国家,北美、澳洲、欧洲市场进入门槛很高,中东、非洲、中(东)亚地区汇率风险高,产品高附加值地区常有贸易壁垒;国内需求不旺,使用高效低毒产品,总量变化不一定明显,农业耕地18亿红线问题依然存在,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影响种粮积极性。
农药行业结构调整的内涵是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的空间有限,一是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比例得到很大改善,见表2。二是高毒农药所占比例很小(通常说法为5%),但绝对使用量不小,按照农业部有关资料(高毒高残留农药削减计划),22个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3万吨左右,占全国比例1.3%,而农业部2010年国内需求量预测30.2万吨,考虑高毒高残留农药大部分用于国内市场,因此高毒农药占国内市场比例接近10%,可见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是有原因的。高毒农药结构调整方向是增加替代甲拌磷、甲基异柳磷、克百威、涕灭威、磷化铝、硫线磷、灭线磷、溴甲烷等8种用于防治地下害虫、线虫、储粮害虫或土壤处理等用途方面替代品种的开发,加快行政保护过期及专利期届满杀虫杀螨剂的开发,如多杀霉素、噻虫胺、吡螨胺等,高毒农药制剂产品低毒化和安全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三是生物农药发展缓慢有其自身原因(药效发挥缓慢、药效受环境影响而不稳定)。四是杀菌剂还有发展空间,但主要困难有杀菌剂尤其是保护性杀菌剂使用尚需进一步提高认识,行政保护品种和专利期品种不能生产,已经开发的品种相对较少;杀菌剂发展品种主要有嘧菌酯、嘧菌环胺、氰霜唑、啶氧菌酯等专利期届满品种,氟吗啉、烯肟菌酯、烯肟菌胺、噻菌酮等国内专利产品(需要得到授权),醚菌酯、烟酰胺等行政保护届满品种(结合专利保护情况)。
表2 农药产品结构调整情况
项目 |
杀虫剂,% |
杀菌剂,% |
除草剂,% |
1990 |
78.8 |
3.3 |
6.8 |
1995 |
70.5 |
10.7 |
15.3 |
2000 |
61.3 |
10.6 |
18.0 |
2005 |
41.8 |
10.1 |
28.6 |
2010 |
31.8 |
7.1 |
45.0 |
备注: |
未统计其它类农药,因而合计数未达100%。 |
农药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很大,一是大型农药企业有兼并重组的意愿,也有资金实力进行兼并重组,二是大量中小企业日子比较难过,也愿意参与大型企业集团的重组,三是只有组成或形成大企业集团,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才有可能与国外公司合作或走向国际市场。建议在企业兼并重组方面要出台小企业退出机制,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或批件允许有偿转移给兼并重组企业,使退出企业有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兼并重组企业能够避免重新试验和重新申报,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还要积极探讨实现一证管理的路线图和实施途径。
工信部原材料司宋显珠副司长对会议作了精彩的总结。会后,与会代表参观了湖北兴发集团宜昌精细化工园,该园占地面积2600亩。兴发集团是上市公司(股票代码600141),拥有22个子公司,经营范围为无机磷酸盐系列产品、磷矿石、水电站等,近几年来与金帆达合作,投资兴建了2万吨甘氨酸(在建3万吨,计划总量10万吨)、5万吨甘氨酸法草甘膦(计划总量10万吨)、6万吨有机硅单体(计划总量18万吨),配套氯碱15万吨(计划总量33万吨)、热电联产。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明确定位“以兴发集团为主体,建设全国重要的精细磷化工生产基地”。可见兴发集团在磷化工方面的前伸后延做得比较好,后发优势明显,值得我们关注。(戴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