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农药交流会暨农化产品展览会在上海隆重举行
10月19~22日,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了第十二届全国农药交流会暨农化产品展览会。本届交流会汇聚了企业精英、行业管理者和传媒名角,以“转型升级上台阶、开拓创新求发展”为主线,围绕农药产业政策和“十二五”农药行业发展规划,关注行业法规的修订与完善,聚焦中国农药工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跨国公司发展战略调整及全球农药市场现状分析等热点话题,构筑了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对话平台,通过近距离的交流,探询中国农药工业的成长与发展之路,分享对中国农药产业发展的种种看法。
19日,主题大会,由协会副秘书长曹承宇主持。罗海章理事长致欢迎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应邀参加并讲话,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司长陈燕海介绍了“2012年农药生产运营态势及有关政策措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隋鹏飞介绍了“对农药的认识和管理取向”,世界粮农组织国际农药管理专家扬永珍专程回国报告了“国际农药质量标准的制订趋势和规则”,上海农药研究所教授级高工张一宾报告了“全球农药市场近五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0%的农药品种及其剖析”,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报告了“基于国家重大病害防控需求绿色农药创制研究”,中化农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红军报告了“聚集与双轮驱动——中化农化发展战略及并购策略交流”等。此外,还举行了第五届中国农药行业创新贡献奖颁奖典礼。本届责任关怀奖获奖单位为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市场拓展奖获奖单位为宁波泰达进出口有限公司、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奖获奖单位及个人为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农药研究所(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宋宝安(贵州大学副校长、教授)。
20日,2012作物保护国际论坛,由李钟华、华东理工大学的李钟博士主持。BASF公司的Phil Lane博士报告了“作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沈阳院的李斌博士报告了“新型杀虫剂的研究与开发进展”,FMC公司的刘宏业博士报告了“FMC开放创新模式——与合作伙伴共赢”,Almac集团的张立新博士报告了“中国创新农药的研发策略和思考”,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的Martin Clark报告了“降低作物保护产品交叉污染的风险”,沈阳院的程春生博士报告了“化工反应风险研究和工艺风险评估”,拜耳公司的Claude Lambert博士报告了“通过不断创新,迎接农业挑战”。同时举行的“2012中国农药采购与服务国际论坛”,由中化农化的魏含含、上海祥源化工的张冬主持。报告有Trevor Thorley的“美国市场——中国农化公司的战略规划”、李卫国的“加大对技术创新的关注和投入,为企业超越突破再装一个发动机”、廖昌胜的“深入国际市场中产业下游——采纳十五世纪海军上将郑和的合作艺术”、苏毅的“农药经营需要大视野”、Daniel Erasmus博士的“全球新法规下2,4-D的可持续发展”、Tarciso Mauro Bonachela的“拉美农化市及法规登记:巴西市场回顾”、Claudio Mereu的“欧盟的农药登记动态”、Rob Field-Marsham的“全球种子处理市场及机遇分析”等。由美国技术科学集团公司(TSG)主持的“成功登陆美国市场的直通车——产品登记和市场谋略”专题会,有关专家学者介绍了“美国农药市场——中国企业的策略”、“登记和政府管理方面的障碍”、“面对进入美国农药市场的障碍作决定”、“新产品和Me-Too产品登记审批的路线图”、“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农药市场的策略”等。
21日上午,2012中国农药工业高峰论坛,由中化农化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晓波主持,常隆化工的陆明若、苏利化学的缪金凤、艾津农化的张申伟、丰登农药的纪立新、瀚生生物科技的郭前玉等作为论坛嘉宾,围绕中国农药工业变革时期中小型制剂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寻找转型期的源动力;蒋勤军、孙向东、颜昌绪、吴重言、蔡启志等作为论坛嘉宾,讨论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下午举行的“2012大宗产品论坛”,论坛嘉宾围绕“交流•••互信”、“合作•共赢”二个主题进行了讨论。
会议发表了《2012中国农药行业发展报告》白皮书,2,4-D、阿维菌素、百草枯、百菌清、吡虫啉、吡蚜酮、草甘膦、代森锰锌、毒死蜱、多菌灵、三嗪类、戊唑醇、乙草胺、乙酰甲胺磷等14个产品协作组发布了产品发展报告。会议共收到47篇论文,其中10篇被评为优秀论文,并且编辑了《第十二届全国农药交流会论文集》、《第十二届全国农药交流会报告集》、《第十二届全国农药交流会暨农化产品展览会会刊》。(戴宝江)